爱游戏扬州人,199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,本科学历。现为江都区美协副主席,中学高级教师,扬州市中学美术学科带头人。曾荣获“第四届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”中学组一等奖。多幅美术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或机构收藏,在《中国美术教育》《美术大观》《美术界》《美术报》等国家级、省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作品、文章近百篇幅。另有多篇教育论文荣获全国及省级奖项。扬州电视台、《扬州日报》《扬州晚报》等多家媒体曾作专题报道。
2006年 水彩画作品《忙》入选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第一次新人美术作品展”
2008年 丙烯画作品《红尘》入选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第二次新人美术作品展”并荣获佳作奖。
2013年 《南屏晚风》等作品入选“水境·无痕——2013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作品展”
2014年 油画作品《静香书屋》入选“同绘中国梦——江苏省中青年作品展”
2015年 岩彩画作品《星耀人间》(与娄德智合作)荣获“扬州市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·庆祝建城2500周年美术作品展”优秀奖
2022年 油画作品《园影》入选“相约扬州——2022江苏省首届小幅油画作品展”
2022年 水彩画《夜园》等作品参加“醉美江南——扬州、芜湖、嘉兴三地水彩名家作品展”
水彩画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埃及人的画卷、波斯人的细密画和欧洲中世纪的圣经手抄本插图等,及至18、19世纪,欧洲水彩画兴起,到19世纪末,水彩画独立成科。自上世纪初其传入中国后,因其与中国水墨天然亲和而为国人所钟。水与色遇,互渗生发,形意相生,意趣无穷爱游戏。笔者初闻水彩技法时,颇感复杂、难于驾驭,心生怯怯。然受其“轻音乐”的美妙意境所诱,茫然尝试,果然满纸狼藉、不忍直视。但又初心不泯,弃之不甘。
在当时,笔者既没有同行可探讨、更没有名师来指导,只能独自在黑暗中探索前行。在“下一张一定会更好”的心理驱动下反复尝试,往往手忙脚乱、顾此失彼。所以,成少败多。不经沧海,真难为“水”。在不断失败中总结教训。如有所获,便更是欲罢不能。如此,断断续续、实践有年。偶获一幅成功之欢愉,就能覆盖九张失败之颓丧。正如“触目横斜千万朵,赏心只有两三枝”。面对一大堆失败之作,常常想到谦虚又勤奋的山水画大家李可染,他的“废画三千”我还远未达到,于是心下释然。
在经历了水彩画的多种技法的练习之后,总觉得自己的画面太过平庸。我深知:技法的堆砌只能“悦目”而不能“赏心”。对于传统技法,很多画家能“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”之后便沉溺于“水色淋漓”的温柔乡而不自醒。凡是能“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”的水彩画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体系而成就卓然,令人敬佩不已。但我知道,那究竟有多难。
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创新呼声,我们常常充耳不闻或者回应得有气无力。而创立“当代”的个性化语言也许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觅得真经。问“道”中国文化传统、寻根溯源,反而显得当代。近期创作的《梦湖》是根据高邮湖的一幅写生稿尝试的创作。背景处理受到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启发,大片的蓝紫灰向浅绿的渐变形成一个很“古典”的天幕。在将干未干的底色上用毛笔蘸大小不一的黑色“墨块”(类似色彩构成)点染渗化,形成连绵起伏的深色层次,似树林又似群山,所谓“迁想妙得”是也。由此挤出湖心岛上亮色的几间鸭棚,加上湖水中的船和倒影,营造出静谧、幽远、似真似幻的山水意境。同样手法在《半山居》《无风》中也有类似呈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