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游戏中央戏剧学院早在1991年就开展音乐剧教学,是国内第一个设立音乐剧专业的艺术院校,第一届毕业生里有孙红雷。因而,当中戏实验剧团带着音乐剧《家》日前到上音歌剧院上演时,是颇令人期待的——在当前音乐剧市场票房几乎引领舞台剧总票房之际,国内最为专业的音乐剧教育团体会亮出怎样的作品?
毫无疑问,青年演员的歌喉和演技——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,都在市场上大部分音乐剧的水准之上。觉新、瑞珏、梅芬、觉慧、鸣凤等角色的扮演者,不仅歌艺卓越爱游戏,并且个人的嗓音,在兼具深情款款的共性前提下,还颇有各自的辨识度。让观众仅从音色,就能“听”出谁是谁。可以说,演员的声音,具有一定角色塑造的能力爱游戏。这一能力,也是市面上大部分音乐剧未曾具备的。市面上大部分音乐剧受观众欢迎的点——不在于角色塑造,而在于演员本色魅力。乃至演员演谁根本不重要,演员演出后在后台与观众的见面,才重要。引发的后果就是——观众往往会诟病剧组“开盲盒”,亦即同一角色谁是ABCD角,在购票时观众并不知道,就有可能自己买的那一场并非是自己喜欢的演员主演。而《家》不存在这样的“盲盒”,大家都懂中戏的整体魅力大过单个演员。
大幕拉开,看得出这是一台舞美制作十分精良,布景道具颇符合“戏剧”要求的音乐剧。音乐剧,在叙事逻辑方面也是顺应戏剧要求的。形式服从于内容,因而音乐剧《家》的舞美布景等也是顺应现实主义话剧风格的,甚至比各类话剧版的《家》更浪漫。因为爱情的得失是该剧的主旋律,所以当两对恋人月下表白之际,天幕如星空般璀璨,舞台上还“漂”着一艘木船,船上四人四重唱,很唯美。音乐剧本身具备的抒情功能,让舞美也抒情了起来。而当第一幕演至“迎娶”之际,中式婚礼展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还贯彻在雕梁画柱的中式建筑之上……每一个场景的舞美都让观众感叹:“这台戏下血本了!”
只是,得万分熟悉《家》的故事的观众才能顺应节奏十分快速的剧情推进——全剧也就两幕,以“”为分隔。如果不那么熟悉剧情的观众,就会觉得该剧更像是“晚会”,每一首曲目就像是每一个节目:独唱毕,二重唱上,接着载歌载舞大合唱……只是这就会引发观众始终好奇的提问——音乐剧是听音乐还是看剧?
中国音乐剧开拓者三宝耕耘中国原创音乐剧不少于20年。他曾经在上海文化广场的一个音乐剧论坛里提及这个问题。他以实践经验和惨痛教训告诉大家:“表演、歌唱、舞蹈,这个音乐剧三要素里,表演最重要,因为音乐剧首先是戏剧。”音乐的表现,要融入戏剧的叙事。国外并没有“音乐剧演员”这个词,只有“演员”“歌手”“舞者”,而入选音乐剧的首先是“演员”而不是“歌手”或“舞者”。这也就是市场最受欢迎的“音乐剧演员”郑云龙,始终去演话剧、电影的初衷。他懂,因为他母亲是戏曲演员。
音乐剧首先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发展起来,因为好莱坞要扩大盈利——拍电影卖电影票换来的总收益肯定高于剧场内的戏票总和,因此才出现了歌舞片,如童星秀兰·邓波儿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以及《雨中曲》《出水芙蓉》等经典作品。时至今日,《芝加哥》《悲惨世界》《剧院魅影》等因音乐剧出名后翻拍成歌舞片的例子也十分常见。因为要拍成电影,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是“要有故事”,于是音乐剧进入商业渠道,必须大大加强叙事性;而其本身编创团队也既懂戏剧又懂音乐,因此,把音乐融入戏剧轨道,是专业共识。
当前国际音乐剧市场大致分为德奥音乐剧、欧美音乐剧和法国音乐剧三大流派——区别在于音乐之唯美与戏剧之叙事乃至哲思融合到什么程度。因为一旦音乐要好听,就等于占据了演出的抒情时段,叙事时段被压缩。这就是为何欧美音乐剧尤其是美国音乐剧的叙事相对简单,倾向于合家欢主题更多的原因。而高感性与高理性兼容的德奥音乐剧,则擅长在经典叙事中,同时融入主题反思和华美乐章,如《伊丽莎白》《莫扎特》等,这样的音乐剧就往往要2个半小时左右。至于法国音乐剧就是——美,就好了,故事反正大家都懂。法国音乐剧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就是其中代表,时长也近3小时。因此,选择怎样的故事,决定了音乐剧是否相对有更多“讨喜”的抒情时空。
因而,回过头来说中戏的《家》——它更像是法国音乐剧那一类,只是,其作为戏剧的框架结构更接近把故事迅速捋了一遍,与此同时,注重展现独唱、重唱、合唱等各种歌唱形式。如果不那么熟悉故事的观众,自然感觉像是一台晚会;如果十分熟悉故事的观众,大概率可以感受到剧情与人物塑造。不过,毫无疑问,选择《家》作为音乐剧的题材,是需要莫大勇气的。(朱光)